正常,但是現在把我逼瘋的卻是美國。」—《感謝您為國效力》
大多數時候,只是路邊埋著的一顆炸彈;接著背負著可見或不可見傷痕的他們回到了家,卻從沒真正離開戰場。身邊的愛人開始在無助中詢問:遙遠的沙漠是如何把枕邊人換了個破碎的靈魂。而他們之中有些人的旅程還未結束,殺不死夢魘的人們,最後選擇殺死自己;旅途的終點,是白底黑字、再無人聞問的數據之海。嘿,現在是戰爭末期,他們說,每天自殺的士兵比戰死的多呢。
是的,《感謝您為國效力》是一本關於戰爭傷兵如何對抗創傷、修復自我的報導文學。雙子星大廈崩塌之後,仍在冒煙的瓦礫堆似乎還不足以讓美國體認到,長期涉入中東事務帶來的反噬有多大。此後十年以反恐之名開打的阿富汗、伊拉克戰爭,成了許多美國人一點也不光榮的夢魘,似乎也諷刺地只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恐怖。
戰爭從不是毫無代價的,然而卻不是所有的傷痕都會被看見、並且關照。除了常見的肉體創傷,《感謝您為國效力》追蹤的重點,聚焦在回國後依然深受精神層面創傷的軍人。會不斷閃現駭人場景的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(PTSD),與會引起記憶力減退、情緒不穩、專注力下降的「創傷性腦損傷」,是傷兵族群中廣泛存在、卻往往不被美國社會重視的戰爭遺毒。
不被重視,因為心裡的傷痕在陽剛氣質當道的軍隊中,往往被當成懦弱、怯戰的表現。一顆炸彈可以同時炸掉雙腿與理智,卻只有輪椅上的傷兵被稱做英雄。而傷痕埋在心裡(生理學上來說是腦中啦)的傷兵只能關起門來,將症狀與脫韁的情緒傾瀉在親近之人身上。傷兵的家人與朋友們,在對抗創傷的漫漫長路上,往往成了最悲壯的隱形英雄。戰地裡捨命救同袍的軍人獲頒勳章,傷兵的家人卻不知道是否即使賠上自己,也無法挽救支離破碎的愛人。
美國軍方與政府,對於傷兵所衍生的社會秩序與自殺問題,其實並非毫無作為。相關的醫療機構與復員計畫,書中許多傷兵也都曾經參與。然而修補似乎從來趕不上破壞:頻繁的人事異動,行政機關城堡般的官僚文化,繁瑣的程序成了拒求助者於門外的最大阻力。到頭來與創傷的對抗都成了一場場自我救贖之旅,幸運者得以繼續前行,否則只能葬身在逃脫不了的異國沙漠。.
.
《感謝您為國效力》的筆調十分平實卻深刻,是出色的報導作品。然而平鋪直敘之間,即使未經刻意渲染,仍能感受戰爭創傷的殘酷。無需站定鮮明立場,作者大衛.芬柯用冰冷的現實,劃下最重的批判力道。
戰爭的目的──回國的士兵們說──到了最後已無關勝敗,只是種不停的嘗試,永劫回歸般試圖活到最後。而戰後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,曾經慣於殺戮的雙手,現在正不斷嘗試學會修復,自己與愛人的傷痕。這場不知為誰而戰的戰爭,最終都成了自己的戰爭,而他們說,「感謝您為國效力。」.
.
延伸閱讀:
✏《永遠的戰爭》,Dexter Filkins,大家出版,2012
✏《第五號屠宰場》,Kurt Vonnegut,麥田出版,2016
✏《不合理的行為》,Don McCullin,大家出版,2016
✏《半場無戰事》,Ben Fountain,時報出版,2015
.
.
.
.
.
.
#為什麼期末考週要分享這麼哀傷的作品
#閱讀 #書摘 #書 #書蟲 #書評 #本好き #books #reading #bookworm #bookstagram #報導
#感謝您為國效力 #thankyouforyourservice #DavidFinkel #ptsd #usaarmy